三家运营商同时退出小桔充电平台,滴滴回应:对用户影响不大

一夜之间,滴滴布局数年的“桩联网”遭遇重挫。

从4月1日零点起,特来电、星星充电、万马爱充同时从滴滴旗下的充电平台“小桔充电”下线,用户无法通过小桔充电App使用其设备及相关充电服务。小桔充电也提前发布公告,称从3月31日晚10点半起“对现有场站启动优化升级,下线各别区域的充电场站”。

对此,滴滴方面回应称,小桔充电坚持开放平台模式,与运营商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共建充电生态,尊重部分运营商伙伴的下线行为,但同时也表示遗憾。

“行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小桔充电欢迎更多合作伙伴与我们一起打造服务更优质、体验更完善的充电服务。”滴滴宣称。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缺乏核心资源的滴滴经此一役,恐怕很难实现原本的野心。

昔日伙伴割袍断义

这似乎是一场早有“预谋”的集体逃离。

去年12月,特来电联合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万帮充电(即星星充电)等数家充换电运营商成立河北雄安联行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整合数据服务业务、连接基础服务平台,与小桔充电类似。

特来电方面4月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小桔充电分手当天,特来电当日充电量、充电次数并没有下降,反而因取消差价而利润有所增加。部分小桔用户转投其他运营商平台,客户量有所提升。

关于从小桔充电下线的原因,三家运营商给出的解释基本一致。它们认为,根据当初接入的合作协议,小桔充电应该仅提供平台服务,不应该介入线下充电场站建设,与运营商竞争,但滴滴违反约定,在线上和线下抢夺客户。

据《电动汽车观察家》报道,小桔充电运营一段时间后,便根据充电需求,在热门区域自建或与新运营商合作建设新场站,并引导车主到这些场站充电。这些场站被要求只能接入小桔充电,相当于绑定了小桔充电。星星充电内部人士还透露,小桔充电与其争夺选址资源,还到星星充电的场站贴广告、做地推。

此外,三大运营商认为,小桔充电依靠越来越大的流量侵占运营商利益,抽取20%的充电服务费作为分成,还有提高分成比例的趋势,导致其利润日渐微薄。

对于上述指控,小桔充电称,由于现有运营商无法满足滴滴车主充电需求,建设速度太慢,才引导其他方面建设。滴滴方面表示,分成是按照双方协议执行,从未改变或提高,分成大部分用于补贴车主。

业内人士告诉AI财经社,此前滴滴与众多充电运营商的合作模式,核心就在于“滴滴手中有车,能够为充电桩企业带来用户”。对于充电桩运营商而言,滴滴不仅是流量入口,还意味着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滴滴,切入充电桩市场既可以为平台上数十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方便快捷的充电服务,还能够帮助其形成产业链闭环。

不过,与运营商的合作虽然让滴滴避免了重资产损耗,但也意味着小桔充电在合作过程中容易丧失主动权。一旦运营商意识到小桔充电试图争夺蛋糕,与其断然“分手”顺理成章。

“滴滴没有直接的线下资源,相当于重资产在别人手中,自己只想做轻资产的部分。重资产的桩企凭什么要为它服务?资源在自己手中,自己做平台或联合起来做线上服务都可以。”上述业内人士告诉AI财经社。

运营商数量明显下滑,短期内必将影响滴滴新能源车主的使用体验。滴滴表示,除了现有100多家运营商的6000多个桩站之外,目前正积极拓展更多运营商,多家运营商正在密集上线中。

覆盖全国的“桩联网”

滴滴对于充电桩市场的野心,早在三年前就已表露无遗。

2016年8月,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曾公开表示,滴滴要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运营商,整合整个运营商平台,通过“桩联网”增加桩用户黏性,提高电桩利用率和地电桩企业的运营效率。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也表示,滴滴要建设充换电网络,而且不仅服务于滴滴平台的电动汽车,还将向全社会开放。

同一个月,滴滴便与星星充电联手合作,并在次年10月与特来电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滴滴旗下的天津惠迪还与特来电成立了合资公司“小桔特来电”,共同开拓网约车充电市场。滴滴官方表示,将在2020年之前,率先在平台推广超过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同时筹备搭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体系,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全国范围的“桩联网”。

2018年1月5日,小桔充电在滴滴车主端App正式上线,并率先在上海试点。截至目前,小桔充电的业务已覆盖北上广深等20多个城市。2019年,小桔充电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充电网络,或上线自营充电桩。

与特来电、国网、星星充电等在线下铺设充电桩的运营商不同,小桔充电的角色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与几大充电运营商合作,接入后者已建好的部分充电桩,利用滴滴的数据优势为运营商导流。

为了培养一批忠实用户,滴滴在充电桩市场延续了网约车领域的“烧钱”模式。运营前期,小桔充电的电费和服务费加起来只有每度电1元,与每度电1.5元至2元的市场价相比明显较低。目前在滴滴平台上注册的纯电动车约四五万辆,另有自营和合营的电动车约10万辆,今后还将以每年10万辆级的速度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这笔开支不是个小数目。

小桔充电称,超过80%的滴滴车主首选小桔充电作为充电品牌。此次与滴滴“割袍断义”的三家运营商称,他们的充电站点占小桔充电上站点数的80%,滴滴则称其占比不到三成,在广州、深圳等地占比小于5%,对用户影响不大。

双方公布的数字各不一致,难辨真假,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高度集中、几家独大的趋势已日益明显。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充电桩保有量在1000台以上的全国规模化运营企业有15家,特来电(12.42万台)、国网公司(8.78万台)、星星充电(6.64万台)分别位列前三,万马爱充则以6704台的保有量居于第八位。这意味着,仅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万马爱充这三家桩企,就拥有全国34.76万台公共充电桩中的56.76%。

另外,特来电、星星充电以1.17万座和6721座充电站保有量,在各大运营商中遥遥领先,万马爱充也以963座的充电站保有量排名第五。

千亿市场生意

滴滴对充电市场的“垂涎”,并不令人意外。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充电联盟根据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2019年将新增私人交流充电桩约48万个,新增公共充电桩11.82万个。预计到今年年底,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将达到41.5万个,私人充电桩将达到94.5万个。

就在不久前的3月28日,滴滴小桔充电事业部华北区域负责人赵建坤表示,充电基础设施有非常大的空缺,预估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500亿元。

除了滴滴,新能源车企也试图切入充电桩市场,从这各巨大的千亿级别市场中分一杯羹。

去年年底,宝马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布局超过8万个即时充电桩,为宝马用户提供更高效快捷的公共充电服务。蔚来汽车CEO李斌在ES8发布会上公开承诺,到2020年将在全国建设1100座换电站,投放超过1200辆移动充电车,今年4月还计划发布NIO Power Charger超级充电桩。

小鹏汽车步特斯拉后尘,于2018年在北上广深等十余个一、二线城市签约100座超级充电站,今年计划在近30个城市投入运营近200座超充站。北汽新能源则计划投资100亿元,于2022年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3000座光储换电站。

业内人士告诉AI财经社,充电行业是平台主导型产业,运营充电桩需要土地、电、设备等资产要素。线下资产具有本土化、零散的特点,需要平台型企业主导才能成规模,而握有线下资源的平台可以利用产业链外延效应,竞争力相对突出

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掌握了用户、流量入口和App,的确存在整合资源的可能性,但由于缺乏最核心的线下资源,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而汽车企业铺设充电桩的资本在于掌握车的用户群体。但上述人士认为,除了特斯拉这种以高价位车为主、走非主流市场路径的企业,其他车企几乎没有可能性,“就像没有车企去做加油站,根本问题在于不具备生产要素”。

从目前现状来看,车企自建充电桩数量相对较少,短期内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完善和优化汽车售后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这也意味着,至少在短期内,充电桩行业的市场格局不会因车企和互联网平台的闯入而产生太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