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体量规模相比,充电桩产业的体量还很小,这直接导致了这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部分企业常年亏损,日子很艰难。”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许艳华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在她看来,促进充电桩行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至关重要。

许艳华告诉记者,近期充电桩被纳入了“新基建”范畴,这对于产业的发展是重大利好。借此东风,充电桩行业或许会迎来破局机遇。

野蛮生长后问题凸显

许艳华介绍道,目前充电桩行业相关的企业的主营业务分为两大方向,一种是装备制造型企业,提供充电桩设备;而另外一种则是聚焦于服务业务,运营设施等。在许艳华看来,充电桩行业最大的特性在于,这是一个全周期的服务性产业,企业建桩完成后,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运营,而这也导致了其成本的居高不下。

尽管行业的特性如此,但随着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仍然有大量的资本涌入其中,也因此诞生了大量的新创公司。记者了解到,2014年,民营资本被获准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领域后,整个行业便开始进入野蛮生长状态。据统计,2012年我国充电桩数量仅为1.8万台,而这一数字到2019年底已飙升至121.9万台。

据了解,2017年,国内充电桩产业上游的充电设备生产商、中游的充电运营商以及下游的整体解决方案商已超300多家,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且大多数企业存在盈利困难的现象。

许艳华告诉记者,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充电桩行业规模很小,在规模效应还未凸显时,行业的盈利水平确实较低。同时由于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和精力在运营层面,也导致了部分公司的成本过高,盈利困难。